1. 首页
  2. 问题详情

如何防治糖尿病?

如何防治糖尿病?
2024-06-28

糖尿病可以预防吗
糖尿病目前尚无根治的办法,但是糖尿病确实是可以预防的。对于容易患糖尿病的人,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且体型肥胖的人群,应该定期检查血糖或者进行糖耐量试验。及时发现血糖的变化,及时治疗。
在血糖正常时,应该改变不正确的生活方式,加强饮食控制,坚持体育锻炼,避免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少饮酒,不吸烟。对于肥胖者应该设法减肥。科学研究表明,通过以上措施完全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我们还应该加强糖尿病教育,使糖尿病的知识及其预防手段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全民动员起来和糖尿病做斗争。
另外,对于已经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正确治疗,防止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对于已经出现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要进行强化治疗,使糖尿病并发症造成的致残和过早死亡的比例尽可能降低。


#问答挑战赛#

2024-06-28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8, 'vid': 'v020169f0000bs7s36vmqp7t3uac117g', 'thumb_width': 640, 'vposter':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p-0000/ee73110f64c7451988017996730177e4~noop.image?x-expires=1956842700&x-signature=gRZvYn4nC8mmZex85IS9KBTzuFY%3D', 'vu': 'v020169f0000bs7s36vmqp7t3uac117g', 'duration': 261.033, 'thumb_url': 'tos-cn-p-0000/ee73110f64c7451988017996730177e4', 'thumb_uri': 'tos-cn-p-0000/ee73110f64c7451988017996730177e4',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261.033, 'h': 368, 'w': 640}, 'ultra': {'duration': 261.033, 'h': 368, 'w': 640}, 'normal': {'duration': 261.033, 'h': 368, 'w': 640}}} --}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很多,如糖尿病家族史、不良的饮食习惯、体力活动减少、肥胖、大量饮酒、精神紧张等. 预防措施: (1)防止和纠正肥胖。 (2)避免高脂肪饮食。 (3)饮食要保证合理体重及工作、生活的需要。食物成分合理,碳水化合物以非精制、富含可溶性维生素为好,占食物总热量的50%~65%,脂肪占食物总热量的15%~20%(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例大于1.5),蛋白质占食物总热量的10%~15%。多吃蔬菜。 (4)增加体力活动,参加体育锻炼。 (5)避免或少用对糖代谢不利的药物。 (6)积极发现和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和冠心病。 (7)戒除烟酒等不良习惯。 (8)对中老年人定期进行健康查体,除常规空腹血糖外,应重视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早期症状:(1)口腔:口干、口渴、饮水多、口腔黏膜出现瘀点、瘀斑、水肿、牙龈肿痛、牙齿扣痛、或口腔内有灼热感觉;(2)体重:体重缓慢减轻,且无明显的诱因; (3)体力:疲乏、常有饥饿感、出汗、乏力、心悸、颤抖、低血糖;(4)尿液;男性尿频、尿液多; (5)眼睑:眼睑下长有黄色扁平新生物(黄斑瘤);(6)皮肤:下肢、足部溃疡经久不愈;或有反复的皮肤、外阴感染;皮肤擦伤或抓破后不易愈合,或有反复发作的龟头炎、外阴炎、阴道炎; (7)血管: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 (8)生殖:女性发生多次流产、妊娠中毒、羊水过多、或分娩巨大胎儿者

糖尿病是富贵病,也是遗传病,有糖尿病就会引发其他不好的疾病,预防显得很重要,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规律平衡的饮食,是可以预防糖尿病的。例如少吃甜食,也是能预防糖尿病的。
  2. 体重控制在健康的范围内。因为肥胖很容易导致糖尿病的,所以发现肥胖一定要减肥。
  3. 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不好,不足,也会引起糖尿病的。
  4. 要学会在工作、生活中劳逸结合。这样也会有效地预防糖尿病的。
  5. 平常饮食少吃高脂类食物、多吃新鲜蔬菜。例如少吃肥肉、油炸食品等。
  6. 养成爱运动的好习惯。运动可以预防肥胖,可以把身体的各项指标调节在正常范围之内。
  7. 定期体检,做空腹血糖的检测,避免吃高胆固醇等食物。如果发现有糖尿病要积极吃药物治疗。

防治糖尿病首要做的就是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尤其是对于糖尿病高危人群更加重要:

1.年龄≥40岁;2.有糖尿病前期史;3.超重(BMI≥24kg/㎡)或肥胖(BMI≥28kg/㎡)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4、静坐生活方式;5、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等;6.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妇女等12种情形的人群就是需要重点关注个人血糖的人群。

一方面是定期进行血糖检查,最好的检查是同时检查空腹血糖值和行OGTT2h后血糖值。这样可以避免漏诊,为自己准确掌握自己的血糖水平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可以提供准确的判断。另一方面是要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均衡饮食、合理运动等要良好的习惯要努力培养好。

对于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者可以进行逆转糖尿病的综合管理,从体重和生活方式的管理入手,可实现糖尿病的逆转。这需要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和适量适当的运动方式,保持平衡的情绪。斯坦利糖尿病中心的临床实践证明,只要患者接受糖尿病综合管理,在血糖控制上就会有大的改善。在糖尿病综合管理团队的指导和监督下,可以实现半年以上的停药,血糖还能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可以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出现。可以说是治疗糖尿病最好的方式,也是糖尿病防治的治本之策。

2024-06-28

这个问题包括二个问题,一是糖尿病如何防,二是如何治。

一是如何预防:首先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匀衡营养,饮食不要过饱,控制体重,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适当运动,必要的体育锻炼。其次要多吃水果蔬菜等清淡饮食,忌食油腻辛辣食物,控制主食。第三年龄超过45岁偏胖的人要经常检查血糖指标,发现苗头,及时控制。

二是治疗:一旦诊断为糖尿病,也不用太紧张,不要有心理压力,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不要自行胡乱用药,以免引起不好的后。

三是并发症:糖尿病控制不好或后期会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如免疫力下降,视网膜损伤币和低血糖等。

2024-06-28

糖尿病目前不能痊愈,只能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的稳定不是靠一直运动能控制好的,凡事过有不及,低血糖比高血糖的风险要大的多。

糖尿病可以通过自身因素、饮食、运动结合、降糖药等结合控制,而饮食是重中之重。作为临床上班多年的护士,许多糖尿病病人之所在控制不好血糖,就是因为不知道把握饮食原则,比如:想控制热量,却不知道如何计算。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糖尿病现已成为严重影响国人身心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而不少人对糖尿病的饮食都存在误区,比如不敢吃鱼虾肉、不敢吃主食、不敢吃水果等等。

2017 年中国营养学会第 13 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发布了《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该指南为中国糖尿病患者提供了 8 条切实可行的膳食建议,那应该如何解读这些推荐意见呢?


推荐一

吃、动平衡,合理用药,控制血糖,达到或维持健康体重。


专家解读:1. 控制腰围,预防腹型肥胖,男性腰围不超过 90 cm,女性腰围不超过 85 cm;2. 合理饮食,预防营养不良,成年人 BMI 应在 18.5~23.9 kg/m2之间;3. 规律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每周至少 3 次,每次不少于 20 分钟。


推荐二

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全谷物、杂豆类占 1/3。

专家解读:1. 主食定量,摄入量因人而异;2. 选择低 GI(Glycemic Index,血糖生成指数)主食,全谷物、杂豆类应占主食摄入量的 1/3。


推荐三

多吃蔬菜,水果适量,种类、颜色要多样。


专家解读:1. 增加新鲜蔬菜摄入量以降低膳食 GI,建议餐餐有蔬菜;2. 每日蔬菜摄入量 300~500 克,深色蔬菜占 1/2 以上,其中绿色叶菜不少于 70%;3. 两餐之间适量选择低 GI 的水果。


推荐四

常吃鱼禽,蛋类和畜肉适量,限制加工肉类。


专家解读:1. 常吃鱼虾蟹贝及禽类,畜肉适量,减少肥肉摄入;2. 每周不超过 4 个鸡蛋、或每两天 1 个鸡蛋,不弃蛋黄;3. 限制腌制、烘烤、烟熏等加工肉类制品的摄入。


推荐五

奶类豆类天天有,零食加餐合理选择。

专家解读:1. 保证每日 300 克液态奶或相当量奶制品的摄入;2. 重视大豆类及其制品的摄入;零食加餐可选择少许坚果。


推荐六

清淡饮食,足量饮水,限制饮酒。


专家解读:1. 烹调注意少油少盐,成人每天烹调油 25~30 克,食盐用量不超过 6 克;2. 推荐饮用白开水,成人每天饮用量 1500~1700 毫升;3. 饮料可选淡茶与咖啡;4. 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

推荐七

定时定量,细嚼慢咽,注意进餐顺序。

专家解读:1. 定时定量进餐,餐次安排视病情而定;2. 控制进餐速度,早晨 15~20 分钟,中晚餐 30 分钟左右;3. 细嚼慢咽,每口饭菜最好咀嚼 25~30 次;4. 改变进餐顺序,先吃蔬菜、再吃肉类、最后吃主食。


推荐八

注重自我管理,定期接受个体化营养指导。


专家解读:1. 注重包括饮食控制、规律锻炼、遵医嘱用药、监测血糖、足部护理以及高低血糖预防和处理等六方面的自我管理;2. 定期接受营养(医)师的个体化营养指导,频率至少每年四次。

2024-06-28

饮食平衡,

合理用药,

适量运动,

心情愉悦。

2024-06-28

预防糖尿病其实很重要,现在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有很多人生活条件太好了,是后天而形成的糖尿病,所以预防糖尿病,在饮食上是最关键的,尤其是有家属性糖尿病的病人的病史的人,那么在控制饮食上以适当的运动上来预防糖尿病,这样才是最关键的,我们平常要养成1个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要暴饮暴食,要采取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结构原则,然后每天最好说一周进行3-5次的有氧运动1次20到30分钟左右,这样综合性的饮食和运动锻炼,有利于预防糖尿病预防

糖尿病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坚持体育锻炼,积极的体育锻炼,有助于保持血糖的水平,可以降低糖尿病发生的风险,还可以增强心脏肌肉骨骼的再生能力,改善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和保持关节的柔韧性。

第二,健康饮食,保持健康,饮食对于预防糖尿病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降低二型糖尿病和心脏病的患病风险。

第三,保持健康的体重或者肥胖明显增加二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减轻体重可以降低糖尿病患病的风险,有一些患者在糖尿病的发病初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果是有糖尿病的家族病史,身体肥胖,缺少运动,或者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的高危人群,在平时一定要定期的到医院进行血糖检测,可以及早的预防糖尿病,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2024-06-28

想要预防糖尿病,要控制好自己的饮食,不可以吃油腻辛辣的食物,多运动,每天检测血糖的变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暴饮暴食,通过饮食和运动来预防糖尿病;高危人群要早期筛查。


每天走路30分钟:在所有运动中,走路适用人群最广,不受场地、时间限制,比较安全,步伐、步速可以自己调节,且对关节的损害较小。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合理调整饮食结构,控制蛋白质、脂肪、糖分的摄入。

戒除烟酒: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嗜酒好烟对人体危害极大,不仅会直接引起癌症等多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还会使人体抵抗力免疫力下降,给糖尿病以可乘之机,因此戒除烟酒很重要。


休息够:睡眠在6—8小时之间。多睡或者少睡都会加大糖尿病的可能。

选择高纤维素食物:研究证明,纤维素能促进肠道蠕动,排出残余的代谢废物,做好肠道清理工作。


减轻压力:在高压状态下,身体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呼吸加快、心跳加速、血糖升高等现象,所以平时要学会调节心情,释放压力。


一、遗传因素

举世公认,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遗传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率在血统亲属中与非血统亲属中有显著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在糖尿病Ⅰ型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的重要性为50%,而在糖尿病Ⅱ型中其重要性达90%以上,因此引起糖尿病Ⅱ型的遗传因素明显高于糖尿病Ⅰ型。


二、精神因素

近十年来,中、外学者确认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三、肥胖因素

目前认为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约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均为肥胖者,肥胖的程度与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正比,有基础研究材料表明:随着年龄增长,体力活动逐渐减少时,人体肌肉与脂肪的比例也在改变。自25岁至75岁,肌肉组织逐渐减少,由占体重的47%减少到36%,而脂肪由20%增加到36%,此系老年人,特别是肥胖多脂肪的老年人中糖尿病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长期摄食过多

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使原已潜在有功能低下的胰岛素β细胞负担过重,而诱发糖尿病。现在国内外亦形成了“生活越富裕,身体越丰满,糖尿病越增多”的概念。

近年来,随着对糖尿病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深入,从分子生物学、电镜超微结构、免疫学、生理生化学等多角度进行控索,对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又有了新的认识。


五、感染

幼年型糖尿病与病毒感染有显著关系,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仅可以使隐形糖尿病得以外显。

六、妊娠

有关专家发现妊娠次数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多次妊娠易使遗传因素转弱诱发糖尿病。


七、基因因素

目前科学认为糖尿病是由几种基因受损所造成的:Ⅰ型糖尿病———人类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的HLA-D基因损伤;Ⅱ型糖尿病—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溶酶基因和线粒体基因损伤。总之,不管哪种类型的糖尿病,也不论是因为遗传易感而发病,还是环境因素、病毒感染发病,归根结底都是基因受损所致。换言之糖尿病是一种基因病。


以上就是小李谈世界的实际回答,希望大家能够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尽量少吃甜食,偶尔吃一点还可以,持续关注小李,每天给你一个健康普及。

本问题和回答均来自本站网友,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iit.cn/ask/323

相关问题